2025年初,我终于下定决心:飞去韩国做双鄂手术。这不是冲动,而是长达五年正畸治疗失败后的破釜沉舟。
18岁那年,我因“深覆合+露龈笑”开始正畸,先后拔掉四颗智齿,戴了两年牙套。可咬合问题不仅没改善,反而出现关节弹响、咀嚼无力。直到2024年,一位牙医隐晦提醒“可能是发育不足”,我才拍CT发现:上颌过度生长,下颌后缩8毫米,骨骼错位才是根源。
院长在面诊时直言:“单纯正畸只能调整牙齿倾斜度,骨骼错位必须通过截骨前移+下巴重塑解决。”他展示的专有第四代纳米截骨技术模型让我震撼——毫米级精密截骨,能更大限度避开神经血管,配合计算机模拟的咬合预测系统,连术后露龈笑的改善程度都更好到毫米。
术前禁食8小时、换无菌服、核对手术方案……躺在手术台上时,我攥着中文室长给的减压球,听着麻醉师说“睡一觉就好”。再醒来时,鼻腔插着引流管,下巴缠着加压绷带,喉咙像被砂纸磨过——这是全麻插管的正常反应。
术后第三天,脸肿成“发面馒头”,但院长查房时的一句话让我安心:“浮肿是免疫系统在工作的信号。”他团队研发的纳米截骨技术确实严峻,我术后肿胀期比传统手术缩短了40%,第5天就能自己走进复查室。
术后管理堪称“军事化”:
饮食:前两周只能喝南瓜汁、排骨汤,护士会递来温热的吸管杯,提醒“避免冷热刺激伤口”;
口腔护理:用医院特制的消毒液漱口,拆线前只能用湿巾擦脸,防止感染;
张口训练:护士会握着我的手慢慢张开嘴巴,从1指宽到3指宽,用了整整一个月;
睡眠姿势:必须仰卧,头部垫两个枕头,防止压迫面部影响血循环。
更让我感动的是出院时的“改善手册”,里面详细到“第28天可开始轻柔按摩颧骨”“第60天避免吃年糕等粘性食物”。中文室长还建了专属群,24小时解答我的疑问。
术后3个月,下巴-嘴唇-鼻尖形成较好三点一线,露龈笑消失,侧脸从凸面型变成直面型;术后8个月复查时,院长指着咬合模型说:“你的咬合力修养到正常人的92%,这是多学科联诊的成果。”
现在回头看,这场手术不仅是骨骼的重组,更是对“美丽风险”的重新认知——选择韩国双鄂手术专攻机构、确认医生有千例以上病例、术前拍CT确认骨性问题、术后严格遵循改善指南……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。
如果你也因骨性颌面问题困扰,我的建议是:别盲目追求“明星小V脸”,先确认是否真的需要手术;如果决定做,请把靠谱放在头一位——毕竟,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“换头”,而是健康基础上的自然美。
发布评论
发布